导读:阿胶是中医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财富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,阿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。

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,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,更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、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。

阿胶的起源:阿胶,与人参、鹿茸并称“滋补三宝”,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,承载了中医文化的精髓。

阿胶 为何能成为千年滋补经典

根据早期的一些历史文献资料记载,“胶”最初是在制造各种军事武器中使用。后来,人们发现也可以食用。到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对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,积累了大量的经验。比如在先秦典籍《周礼·考工记·引人》中记载:“鹿胶青白、马胶赤白、牛胶火赤、鼠胶黑、鱼胶饵、犀胶黄”。同时对胶的品质和等级做出了辨别标准:“凡相胶,欲朱色而昔,昔也者,深瑕而泽,轸而博廉”。

在胶的药用历史上,人们先是以胶入药,进而发现东阿所产之胶最为有效,后世医家遂专用东阿所产之胶,并称之为“阿胶”。阿胶,出东阿,故曰阿胶。阿胶因东阿而得名,东阿以阿胶而出名。

阿胶的药用价值:阿胶的药用始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。据考,《五十二病方》成书于战国或更早,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。

两汉时期,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,西汉《淮南子》中有“阿胶一寸,不能止黄河之浊”。这表明当时阿胶已为社会广泛认知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收录“阿胶”一条,将阿胶列为可滋补强壮身体的“上品”,并对其做了详尽介绍,“阿胶,味甘平。主心腹内崩,劳极洒洒如疟状,腰腹痛,四肢酸疼,好下血,安胎,久服轻身益气。”

东汉时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。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,最早把阿胶列入方剂治疗疾病的书籍。书中记载了许多以阿胶为主药的著名方剂,如: 黄连阿胶汤、胶艾汤、炙甘草汤等,现在都已经是传世名方。

魏晋时期,阿胶的药用价值逐步被认识

南朝梁陶弘景在其著作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记述道: 阿胶出东阿,故名阿胶。今都下能作之,用皮亦有老沙,胶则有清浊。凡三种:清薄者,书画用;厚而清者,名盆覆胶,作药用之;浊黑者,可胶物用,不入药也。

另一本陶弘景整理汇集的药物学集成《名医别录》称阿胶“微温,无毒。主丈夫少腹痛,虚劳羸瘦,阴气不足,脚酸不能久立,养肝气”。

阿胶调补滋养、补气益血的功效逐步被发掘出来。唐朝《药性论》记载阿胶“主坚筋骨,益气止痢”。妇产科书籍《经效产宝》记载阿胶有安胎保胎的功能。

阿胶,历千年经久不衰,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,被历代骚人墨客所称赞;阿胶,上达皇家贵戚,中至名流贵族,下达商贾市民之家,留下诸多传说与故事;阿胶,与瓷器、丝绸、茶叶,被定为礼交上品,伴随丝绸之路传播四方。从古至今,无数医学大家、文人墨客、达官贵人以及普通的群众,都为阿胶所倾倒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胶文化。

补血养血“女人以血为本,一生都适合食用阿胶。”——肖承悰

女性经、孕、产、乳各个生理阶段都需要耗血。阿胶,入肺、肝、肾经,能够补血、止血、滋阴润燥,是女性一生的挚友,在不同阶段食用阿胶都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
调经、助孕、安胎“阿胶应用于妇科调经、助孕、安胎的各个环节。”

阿胶可以治疗月经紊乱、月经过多或过少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经期腹痛、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;受孕后,阴血聚以养胎,孕妇最易亏虚,自古以来阿胶就被广泛用于妊娠期胎动不安、先兆流产、习惯性流产等症状;孕妇产前、产后服用阿胶,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和孕妈产后身体的恢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