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川乌是怎么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呢?制川乌
川乌有什么具体功效?
川乌有什么具体功效
孕妇忌用;不宜与贝母类、半夏、白蔹、白及、天花粉、瓜蒌等同用;内服一般应炮制用,生品内服宜慎;酒浸、酒煎服易致中毒,应慎用。
质坚实,难折断,断面外层褐色,内面为灰白色,粉性,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。无臭,味辛辣而麻舌。干燥的母根,呈瘦长的圆锥形,或带有残余的茎杆,体长3~7厘米,直径1.5~3厘米。表面棕褐色,皱缩不平,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,并具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。
质坚实,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,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。无臭,味辛辣而麻舌。均以个匀、肥满、坚实、无空心者为佳。采收炮制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,除去地上部茎叶,然后将子根摘下,与母根分开,抖净泥土,晒干。
川乌有明显的抗炎、镇痛作用,有强心作用,但剂量加大则引起心律失常,终致心脏抑制;乌头碱可引起心律不齐和血压升高,还可增强毒毛旋花子苷对心肌的毒性作用,有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;乌头多糖有显著降低正常血糖作用;注射液对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蓇葖果长圆形,具横脉。花柱宿存,芒尖状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8月。性状特征燥的子根,圆锥形,长1.5~3厘米;直径1.5~2厘米。表面灰褐色,有细的纵皱纹,顶端有凹陷的芽痕,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迹,下端尖,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,习称"钉角"。
本品含多种生物碱:如乌头碱,次乌头碱,中乌头碱,消旋去甲乌药碱,酯乌头碱,酯次乌头碱,酯中乌头碱,3-去氧乌头碱,多根乌头碱,新乌宁碱,川附宁,附子宁碱,森布宁A、B,北草乌碱,惰碱,塔拉胺,异塔拉定,以及乌头多糖A、B、C、D等。
叶互生,革质,有柄;叶片卵圆形,宽5~12厘米,3裂几达基部,两侧裂片再2裂,中央裂片菱状楔形,先瑞再3浅裂,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。总状圆锥花序,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;萼片5,蓝紫色,外被微柔毛,上萼片盔形.长15~18毫米,宽约20毫米,侧萼片近圆形;花瓣2,无毛;雄蕊多数,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;心皮3~5个,寓生,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。
生川乌:拣去杂质,洗净灰屑,晒干。制川乌:取净川乌,用凉水浸漂,每日换水2~3次,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,同甘草、黑豆加水共煎煮,至川乌熟透,内无白心为度,除去甘草的功效与作用、黑豆的功效与作用,晒晾,闷润后切片,晒干(每川乌100斤,用甘草6斤,黑豆10斤)。
川乌别名川乌、乌喙、奚毒、即子、鸡毒、毒公、耿子、乌头。来源产地中药川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(栽培品)的块根。主要栽培于四川、陕西。野生种分布辽宁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乌头(《本经》)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块根通常2个连生,纺锤形至倒卵形,外皮黑褐色;栽培品的侧根(子根)甚肥大,直径达6厘米。茎直立或稍倾斜,下部光滑无毛,上部散生贴伏柔毛。叶互生,革质,有柄;叶片卵圆形,宽5~12厘米,3裂几达基部,两侧裂片再2裂,中央裂片菱状...
川乌别名川乌、乌喙、奚毒、即子、鸡毒、毒公、耿子、乌头。来源产地中药川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(栽培品)的块根。主要栽培于四川、陕西。野生种分布辽宁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乌头(《本经》)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块根通常2个连生,纺锤形至倒卵形,外皮黑褐色;栽培品的侧根(子根)甚肥大,直径达6厘米。茎直立或稍倾斜,下部光滑无毛,上部散生贴伏柔毛。
以上就是中医养生关于制川乌功效与作用(制川乌的功效与作用及毒副作用)的相关养生知识。